《农村工作通讯》杂志专访: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

2023-06-20 08:46:46

信息来源:《农村工作通讯》杂志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深化“千万工程”,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发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千万工程”牵头单位,承担着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重任。值此“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农村工作通讯》期刊就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体会,专访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

记者:“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赞叹与感恩。您认为浙江推进“千万工程”有哪些实践路径,产生了怎么样的深刻变化?

王通林: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迈进,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浙江路径。回顾“千万工程”实施20年的实践,主要是在“六美”上做文章、下功夫、促实效:

一是聚焦整体大美,串珠成链打造乡村诗画图景。坚持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建立健全“村庄布点规划 + 村庄规划 + 村庄设计+ 农房设计”联动机制,点线面结合开展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 70 个、风景线 743条、示范乡镇 724 个、特色精品村2170 个、美丽庭院 300 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浙江美丽大花园。

二是聚焦环境秀美,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强势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联动打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组合拳,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系统整治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标志。

三是聚焦产业富美,“两山”理念推动农村民富村强。打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实施乡村产业“十业万亿”行动和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工程,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动美丽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 年的 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四是聚焦乡风淳美,以文化人革新乡村人文风尚。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持续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98万家,2783个历史文化村落和一大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成功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构建以党建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万村善治工程,创建善治示范村 10530个。

五是聚焦生活甜美,共建共享筑牢乡村幸福基石。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 98%,城镇化率达到73.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 缩小到2022年的1.9。

六是聚焦数智赋美,未来引领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启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未来乡村建设,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引领打造乡村未来数智生活圈,先后开展三批687个未来乡村创建。构建“乡村大脑+ 浙农系列应用”建设路径,创新打造“浙农富裕”“浙农经管”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记者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其中蕴含着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念方法。您认为,“千万工程”20 年的发展历程,这之中蕴含着怎样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

王通林 :“千万工程”是浙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龙头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工程、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我们在实践中感到,主要有 6 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

一是领袖擘画、战略统领是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广阔视野、非凡魄力等擘画实施“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远见卓识、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深刻关切和深入思考。“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立的好思路、形成的好做法、打下的好基础,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二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是基本立场。“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共建美好家园,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三是调查研究、问题导向是关键手段。针对当时浙江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情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总结提升之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谋划部署“千万工程”。浙江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方法,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在每次深化“千万工程”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前,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关键问题,由表及里科学分析,形成符合实际情况、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的顶层设计。

四是久久为功、守正创新是制胜法宝。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推动“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放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成为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

五是机制创新、要素集成是重要支撑。浙江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动员各种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的工作要求,加强“千万工程”机制和要素保障,实现常态长效、走深走实。建立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实施机制,各级建立“千万工程”协调小组,党委农办协调抓总、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同。建立规划先行、标准规范、技术保障的引导机制,全域编制规划,出台系列标准,严控建设质量。建立要素跟进、长效运行、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20年来各级财政整合投入“千万工程”资金近300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超5000亿元。

六是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是科学方法。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五村并进”集成统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五位一体”全程联动,推动“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一起抓、美化环境与强村富民一起抓、基础设施硬件和公共服务软件一起抓。

记 者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浙江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通林:浙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坚决扛起“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使命担当,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大场景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力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以推进“千万工程”新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浙江新贡献。重点抓好“五个新”:

一是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全省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加快构建“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乡村风貌。

二是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等六大“百千”工程,大力发展“土”“特”“产”,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省,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跑出城乡融合新速度。全景式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全面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是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全链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打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实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带动广泛就业,加快推进农村“扩中提低”改革,确保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均衡水平持续领跑全国。

五是引领文明善治新风尚。全过程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把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和自下而上的“枫桥经验”结合起来,健全党建统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