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4个项目入库首批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

2024-01-31 11:05:36

信息来源:宁海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首批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宁海县4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上榜,分别为宁海长街蛏子养殖系统、宁海双峰香榧文化系统、宁海西店牡蛎养殖系统和宁海越溪稻药轮作系统。

宁海长街蛏子养殖系统,长街蛏子(学名缢蛏)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农产品,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新中国成立以后,长街蛏子产业逐渐成为长街镇农业双增的主导经济产业,已形成蛏苗生产、养殖、抓捕、贩销、烹饪、加工等产业链。2006年至今,长街蛏子节已连续举办十八届,成为一项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影响深广,国人皆知,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业等各项产业经济的发展,逐步迈进共同富裕。2023年,生产1102亿粒蛏苗,3万余亩出产7018余吨蛏子,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亿元。

宁海双峰香榧文化系统,黄坛镇双峰片是宁波市唯一的香榧产业基地,经过20余年发展,全镇30个行政村中有26个行政村农民种植香榧,真正形成了“家家户户、屋前屋后”种香榧的局面,栽培面积已达1.5万余亩。香榧的生产流程共有7道,以堆沤与炒制为例,其核心工序主要有控温、控湿、正准确掌握火候等等。2023年青果产量300万斤,干果达60万斤,假种皮200万斤,产值超7000万元,助力双峰农户人均增收4.3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宁海西店牡蛎养殖系统,西店牡蛎养殖历史已有700余年,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时期。从宋至明清、民国至今,西店牡蛎一直具有较高声誉,目前养殖主要集中在铁江、海洋、团堧等9个沿海村,养殖面积达1万余亩,每年产量达1.1万余吨。由于西店海域海水咸度在20‰以下的独特水质条件,所以西店牡蛎味道鲜美,其内更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核黄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建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素有“牡蛎之乡”“海牛奶”的称号。

宁海越溪稻药轮作系统,浙贝母,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以干燥鳞茎入药。”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的功效。在清康熙年间由野生转入家种,在浙江宁波有数百年种植史。目前,越溪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一地两用”稻药轮种新路子,通过单季稻与浙贝母循环种植,让农户提前实现了“一亩田万元钱”的目标,带动周边110户农户实现增收,让历史的浙贝母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