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党建引领“红链共富”,“稻虾共作”开启共富新篇

发布日期:2024-12-10 信息来源:海宁市农业农村局


当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正积极探索。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以“稻虾共作”共同打造“红链共富”模式,吸引了众多主体参与其中。在发展进程中,党建引领发挥着核心作用,多方主体在党建凝聚下协同合作构建多元产业体系。省农科院的科研力量、海宁市鸿海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经验与市场资源,与新农村携手参与到“稻虾共作”模式中。

截至2024年6月,该模式推广面积达2697亩,带动17个经营主体和众多农户,吸引省内外超300名考察者。新农村开展“稻虾共作”美丽经济党建联建活动,将“党建链”融入“产业链”,形成“服务链”。例如省农科院选派12名专家组成团队,通过党建联建为“一稻两虾-冬闲田利用”综合种养新模式提供技术指导与智力支撑,解决传统稻渔种养问题。同时,新农村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推动要素转化,高标准“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吸引3名养殖大户,“一地三金”模式让村民获利,共富工坊使土地租金增加45万元惠及125户村民并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岗位月均收入达2000多元。秉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理念打造“稻虾共作”区域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稻虾米打造“香飘洛溪”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澳洲淡水龙虾注册“杭嘉禾珍味”商标,借节日和宣传平台举办推广活动,还开展线上直播,如澳龙美食文化节澳龙销售量超2100斤拉动消费超百万且直播吸引13万网友观看流量超200万。

2024年新农村与省农科院水生所党支部合作推动党员互动和技术下沉,签约后省农科院科技服务队每月到基地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基地还坚持生态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利用青蛙除虫减少农药使用,虾的残饵和粪便为水稻提供肥料实现零肥零药并探索微生物制剂调控水体浮游生物技术提高虾的肥满度使养殖水体达Ⅲ类水质以上。“稻虾共作”基地依靠技术应对风险保障收益稳定,“一稻两虾”模式应对夏季高温风险能力强,如仁澳家庭农场采用该模式后亩均收益比之前增收6000元。

“稻虾共作”模式成效显著。经济收益上,示范种养面积320亩,在“党建+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下,亩产收益从2000元跃升至80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土地租金提高,为低收入家庭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村-企-民互利共赢,“一稻两虾”新模式下罗氏沼虾亩产值突破20000元带动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品牌方面,通过打造品牌并运用多种营销手段,“稻虾共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升,在本地和外地市场逐渐树立良好形象。





版权所有:浙江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