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片区组团打造和美乡村
近年来,嵊州市深耕“千万工程”,全力打造“西白忘忧”“鹿门访友”“卮山仙踪”“金庭问道”四条和美乡村示范带和“越剧源”“小吃经”等十个片区共富组团,形成了“四带示范、十团引领、多点齐开、全域和美”的发展新格局。
一、共建共享,“大片区”绘就“同心圆”
党建联建、设施共建、产业联兴,嵊州通过片区协同组合拳,化“单兵作战”为“组团发展”,探索出一条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组建片区共富联合体,由片区党委书记召集,实行“一月一议、急事急议”,围绕片区发展事项,集思广益、共商共建,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联动发展。
坚持“共建共享”理念,聚焦水、电、路等要素,补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一路嵊风”公交物流实现城乡资源双向奔赴;“西白云路”把特色资源串点成线,行驶其上,目光所及皆风景,云上天路火爆出圈。“一把扫帚”管保洁,污水治理“一张图”,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成为片区联动发展的真实写照。
此外,通过产业重塑,放大片区“集群”效应,实现产村融合发展。“嵊情家味”公用品牌,为嵊州优质农产品集体背书,分片区建立粮食、香榧、桃形李等产业农事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助农降本增效;引进新茶饮、小笼包等生产企业,助推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破镇村边界,带动农产品由传统粗放经营向规模化定制、品牌化营销转型。
二、资源活化,“农文旅”赋能“共富路”
嵊州市通过挖掘、整合与盘活,加快各要素资源物化、转化和活化,推动乡村华丽蜕变,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化。
深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小昆、大昆等村通过集中连片流转闲置农房,引进越隐、山中来信、吾乡文旅等品牌民宿入驻,推动传统乡村旅游向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温泉湖村引入“花筑村”对21幢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打造,开发特色民宿、村咖、小酒馆等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华堂、泉岗等村通过古村活化,使沉睡的乡土重焕生机。
挖掘本土文化,是嵊州和美乡村建设的又一亮点。以越剧文化、书圣文化、小吃文化等为基点,打造“民情雅璜”“越剧东王”“翰墨华堂”等一批极具辨识度的村庄,成为和美乡村新标杆。
引进星宿山野、沃野乡旅、宁旅飞扬等运营团队,打造“星宿小昆”“艺术水竹”“宋韵贵门”等乡村农旅IP;全年共策划组织乡村音乐会、骑行挑战赛、山地越野赛、“AI”寻宝等活动50多场次,今年引流已达60多万人次,网上流量超过500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过3000万元。
三、美美与共,“新业态”催生“新样本”
片区组团推进乡村建设,既要“一盘棋”布局,实现高效协同,也要差异化落子,避免同质竞争。嵊州市坚持系统谋划与个性策划并举,乡村竞争力不断提升。“田园梦”组团致力挖掘乡野独特魅力,打造田园风光示范区;“越剧源”组团紧扣越剧文脉,打造沉浸式越剧全体验;“长桥粮”组团立足现代农业粮方,实现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无缝链接。
不仅如此,嵊州市坚持片区引领与村庄抱团并进,以“片区致富链”撬动“全域共富链”。“太白峰”组团携手13个村打造乡村产业园、星空茶馆、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每年带来超百万元的收益。“小吃经”组团的8个村联合打造“土心∙月亮湾”项目,成为城郊亲子游的爆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片区“各美其美”,拼出全市乡村振兴的“美美与共”。新时代“民情日记”有效化解邻里纠纷,数智“香榧币”和“凤冠章”激发了共建动力,乐龄之家、爱心食堂,健康e站、礼堂书屋等快捷便利、功能齐全、辐射片区的公共服务矩阵,日复一日改变着乡村的容颜,百姓更具获得感。
从“一村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嵊州的乡村振兴已按下“快进键”,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