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围绕“三块田” 推动春耕备耕高效生态
2020年以来,上虞区已连续四年获评全省“产粮大县”,2023年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今年以来,该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春耕备耕高效生态,打好全年粮食安全“第一仗”,目前已储备种子72万公斤、农药250吨、农膜60吨、化肥2650余吨,检修保养机具1500余台套,预计今年早稻种植11万亩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一是坚持护耕保田,夯实春耕备耕之“基”。守牢农田“生命线”。坚持农田必须是良田,扎实推动粮功区清理腾退、调整优化、管护提升,在保持18.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的基础上,完成粮功区储备区划定2313亩。挖掘耕种潜力,在全区范围开展撂荒地整治,通过全面摸排建立底数清单,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施策,结合春耕耕做好复耕复种工作,力争在4月底前完成耕地撂荒整治1264亩。 提升农田“成长力”。开展农田建设大会战,实现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率、2023年项目完工率、2022年项目竣工验收并上图入库率三个百分之百,截至目前,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达80%,处于全省前列。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农田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发现整改问题5处,出台建后管护实施细则,确保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 加快农田“绿色化”。围绕科学用肥,实施土壤健康行动,2023年完成测土配方技术推广面积80.2万亩次,推广应用配方肥1.48万吨、商品有机肥1.55万吨,建成省级健康土壤基地2个;围绕绿色利用,完善收储体系,2023年利用各类农作物秸秆16.53万吨,利用率达97.3%。围绕绿色减害,推进智能测报预警网络建设,建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22.71万亩。
二是推动科技下田,提升春耕备耕之“效”。注入种子芯动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育种攻关联合体,培育水稻新品种5只,其中“舜达135”为绍兴首个超级稻品种,亩均提升产量10%以上。建成良种生产基地2.3万亩,年繁种1200万公斤,常规稻供种量全省第一。加强良种推广,2023年推广水稻优质主导品种30.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强农机研发应用,完成省农业“双强”重点突破试点项目一期建设,实现杂交稻钵苗插秧机国产替代。布局建设1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2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后年服务量可达20万亩次,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2%以上。 打造高产示范方。开展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实施良技、良法扩面工程,建成省级千亩高产示范区14个、旱粮高产示范方3个,主要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8%以上。开展2024年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创建,通过“百亩攻关、千亩核心、万亩示范”,力争全区水稻总产量较前三年平均增长5%以上。
三是聚力服务到田,解决春耕备耕之“需”。政策激励安心种。整合省市区三级农业政策,修定“三农”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规模早稻种植补贴在省市政策基础上每亩提高60元,继续实施每亩100元的规模连作晚稻种植补贴,引导散户向大户、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提高大户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全区规模种粮主体达到971户,种植面积占全区稻麦油播种面积的83.63%,预计2024年区级财政将发放规模种粮补贴近3000万元。 备足物资多种粮。强化农机农资调度保障,建立区级智能化农资配送中心,实现进出库自动化、信息化,组建15人配送服务团队,连接160多家乡镇(村)网点,提高配送效率。2023年共出库化肥2万余吨,农药550余吨,有效保障用肥用药需求。开展农资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恶意抬高价格、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今年共组织农业执法75人次,未发现市场经营不法行为。 包片服务种好粮。对39个种粮规模千亩以上的大户,建立区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包片、党员干部结对、技术团队指导的“4+1”专线帮扶机制。建立“线上庄稼医院”,创新开展粮食选种、培管、收割、储藏全环节线上服务“云问诊”“云课堂”。今年以来,开展线上问诊100余次,解决病虫害灾害问题6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