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而上!海宁市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亿”目标再突破 | |||
| |||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海宁市17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9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37%、11.92%。村均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751.37万元、460.66万元;23个村社经济总收入超1000万元;实现村(社区)经营性收入超130万元全覆盖。 一、人才为基,引育乡村经营人才。 探索建立了村社干部强村富民绩效激励机制。印发了《关于实施强村富民绩效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将集体经济增收、节支成效纳入村社干部立体化绩效评价内容,通过加大年度综合评价权重、设立个性化目标、单设效益奖等途径,建立村社干部年度薪酬挂钩机制,提高村社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试点。鼓励美丽乡村精品村(景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引进培育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及团队。确定4个村集体运营的公司开展试点,引进专业经营人才、团队4家。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根据市级机关部门、金融机构“联镇挂村(社区)”结对共建安排,优选“精兵强将”派驻结对村,重点派驻集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民人数较多的村等,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政策,推动派驻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24年,共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137余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对12个重点派驻村进行重点派驻。 二、项目为王,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发展经营性物业项目,增加租金收入。深入推进第八轮“强村富民计划,在市级平台、城镇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建设或购置经营性物业,发展经营性物业。今年新谋划实施村级物业项目5个,村集体总投资约3.37亿元,新建或购置物业面积13.26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624万元。深耕农业产业项目。村集体根据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盐官镇桃园村通过探索“公司+合作社”的村企合作模式,投入约2000万元进行塔莎园艺共三期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企业可直接“拎包入住”开展运营管理;优化投资收益分配方式,村合作社可获得一定的固定收益回报率,当企业销售额达到一定量后追加收益分配,撬动了村集体经济从“房东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实现持续稳步增收。预计投产后桃园村每年可增收100万元以上。实施农旅融合项目。依托各地农业产业、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民宿、研学等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如黄湾镇尖山村以“公司+集体”模式,引进滑翔伞基地、大尖山乐园、水上运动基地等特色项目,推动“集体+村民”双增收。2024年,大尖山景区共接待游客50.98万余人次,营业收入2376万余元,有效实现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三、深挖潜力,加速盘活土地资源 腾出乡村建设用地。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出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商厦等村级经营性物业项目。如第八轮市级“飞地”抱团杭海信息港一期项目,为34个重点扶持村安排136亩建设用地指标,建设13.3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厂房,抱团村年均享有90万元收入。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探索“全域整治+连片流转+标准农地”等改革模式,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土地要素合理配置。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标准地面积2.75万亩,预计带动就业人数6412人,增加村集体收入823.9万元,增加农民收入891万元。 四、激活存量,唤醒“沉睡”集体资产 优化村级闲置资金。鼓励“强村”将闲置资金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模式“借”给“弱村”建设强村富民项目。10个重点扶持村通过该模式解决市级抱团项目自筹资金6800万元,强村4年累计可增加收益544万元,弱村则可享有贷款贴息额度上浮20%的政策扶持。闲置农房资产盘活。鼓励村民将按标准建设的闲置农房打包出租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对接有承租意向的企业,把“小散乱”零星出租变为“整片承租、打造、出租”的集中模式。如海昌街道利民村盘活闲置住房2300套,解决周边园区5000名产业人才租房问题,带动全村340余户村民累计增收5000余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150万元增长至1400多万元。集体资源综合利用。通过闲置资源利用、零散资源整合、外来资源引入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开发村级发展项目。如丁桥镇海潮村将原大缺口地块的闲置资源运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加以利用,成功打造了深蓝计划·礼堂文旅地标,采取“门票+咖啡”入园打卡的销售策略,每年村集体保底收益80万元+经营分红,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自2024年端午节正式营业以来,营业额超160万元,接待游客数量近5万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