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浙农专发〔2019〕64号
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切实做好我省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根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印发的《2019年植保检疫工作要点》、《2019年防病治虫保丰收行动方案》等精神,现就做好2019年农业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重大病虫疫情防控责任
各地要坚持底线思维,站在保安全、保供给的高度抓好农业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联防联控”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防控农林植物重大疫情指挥部的领导和协调作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确保防控责任、防控资金、防控物资、防控队伍和防控技术“五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推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植保植检工作职责落地,确保病情虫情有人查、疫情有人管、防治有人指导。农技、农机、植保、土肥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定期会商,合力做好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牢牢守住“重大病虫害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扩散蔓延”两条底线。
二、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抓好粮食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各地要加强重大病虫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和常年重发区的监测调查力度,准确掌握、密切跟踪病虫疫情发生消长动态。重点抓好3月份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基数的监测、6月份早稻和8月份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虫测报与趋势会商,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落实病虫信息报送、会商和情报发布制度,确保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无迟报、漏报和错报。二是抓好智能测报项目建设。按照水稻“两迁”害虫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规划,抓好长兴、诸暨、婺城、永康、江山和缙云县等6县的智能测报点建设。嘉善、桐庐、上虞和东阳等12个已完成建设的项目县要尽快调试并投入使用。三是抓好经济作物病虫监测布点。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布局,加强调查论证,逐步增加蔬菜、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布点,拓宽病虫监测范围,为经济作物的生产提供支撑。优化配套疫情监测点30个,强化红火蚁、柑桔黄龙病、梨树疫病等农业植物疫情监测,进一步完善重大病虫疫情监测网络。
三、实施绿色防控,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布局,分区域、分作物、分品种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水稻、蔬菜、茶叶等10种(类)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健全主导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深入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继续推进二化螟综合治理,每个涉农县(市、区)创建1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广大农户以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逐步替代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800万亩次以上。二是开展减量增效行动。进一步完善农药经营许可、实名制购买、限用农药退市和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处置制度。组织实施稻飞虱、二化螟、稻田杂草等6项重大病虫草害抗性监测,开展稻田杂草调查。建立健全新型农药械推广应用机制,开展新型农药械试验示范和特色作物药剂筛选,推广10种高效环保型农药和新型植保器械。三是培育新型植保服务组织。加强技术支持和市场引导,逐步培育100个装备精良、技术精湛、服务能力强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其应急骨干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植保技术到位率和统防统治覆盖率。
四、强化检疫监管,严防重大农业植物疫情扩散为害
一是优化检疫服务。按照机构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各地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引种检疫、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程序,优化检疫签证流程,推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信息公开,努力实现;一次也不跑”的服务目标。二是强化检疫监管。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全省农作物种子种苗检疫执法大检查,摸清辖区内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繁育单位、种子种苗基地基本情况,严格检疫防疫制度落实。三是深化疫情防控。组织开展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等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风险和防控形势评估,建设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等重大疫情阻截带10条,铲除局部疫点100个,打好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等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持久战,疫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组织开展全省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着力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附件:2019年全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4月8日
附件
2019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总站预测,2019年我省水稻主要病虫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一代二化螟在单双混栽稻区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其余各代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纹枯病中偏重发生,稻曲病、稻瘟病、恶苗病中等发生,如遇适宜天气,局部流行的风险高。水稻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范围有扩大趋势。为做好2019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以保障粮食生产和质量安全为目标,确保水稻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区域性重大病虫害不造成重大损失,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利用率持续提高和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5%以上。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区治理、突出重点”的总体策略,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强化区域治理、绿色增效,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优先应用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抓住关键时期,协调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服务,促进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生产、稻米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1.杭嘉湖平原单季稻区。重点防控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关注稻瘟病、大螟、二化螟、稻蓟马等。
2.宁绍、温台沿海平原单双季混栽稻区。早稻重点防控二化螟、纹枯病、恶苗病,关注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单季和连作晚稻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关注稻瘟病、穗腐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蓟马等。
3.金衢盆地单双季混栽稻区。早稻重点防控二化螟、纹枯病、恶苗病,关注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单季和连作晚稻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关注稻瘟病、穗腐病、白叶枯病、叶蝉等。
4.浙西南丘陵山区单季稻区。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关注二化螟、恶苗病等。
(二)主推技术。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减少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推广集中育供秧,单季稻区视当地实际,适当推迟播种期,宜在5月下旬以后播种,减少二化螟在秧苗上落卵量和灰飞虱的迁入。
(3)稻桩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有条件的稻区开展秸秆粉碎,减少越冬虫量。
(4)翻耕灌水杀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5)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偏施、重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2.生态控制。
(1)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螟虫种群基数。
(2)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波斯菊、硫华菊、三叶草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庇护所,保护和提高蜘蛛、蜻蜓、黑肩绿盲蝽、寄生蜂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能力。
(3)田埂留草。提倡田埂保留禾本科为主的杂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更好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作用。
(4)合理品种布局。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预防稻瘟病、稻曲病。
3.生物防治。
(1)释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每代视虫情释放2~3次,间隔3~5天释放一次,每亩每次释放1万头,每亩设置5~8个释放点,释放点间隔约为10~12米。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抛撒型释放器可直接投入田间。
(2)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4.物理防治。
(1)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预防病毒病。
(2)性信息素诱捕。从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雄性成虫。大面积连片使用,非稻田也要放置,平均每亩1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25米左右,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诱捕器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cm为宜。可选用长效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
5.合理用药
(1)秧苗期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采用氰烯菌酯、咪鲜胺、乙蒜素及其混配制剂浸种,或用精甲•咯菌腈种子包衣,或用肟菌•异噻胺、氟环•咯•精甲拌种,预防恶苗病;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播前拌种,防治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等,预防病毒病;秧苗带药移栽,选用内吸性强的对口药剂,预防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预防大田前期稻飞虱和螟虫等可选用氯虫•噻虫嗪,预防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噻唑锌、噻霉酮。
(2)大田穗期保护。重点抓好水稻孕穗期(倒三叶抽生期)和破口前7~10天(全田10%-20%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齐平)这两个关键节点的药剂保护。水稻孕穗期重点防控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破口前7~10天重点防控稻曲病、穗腐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兼治纹枯病和二化螟。防治纹枯病可选用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噻呋•嘧苷素、丙环•嘧菌酯、井冈霉素A(高含量制剂)等;预防稻曲病、穗腐病兼治纹枯病可选用苯甲•丙环唑、戊唑•嘧菌酯、咪铜•氟环唑、氟环唑、肟菌•戊唑醇、丙环•咪鲜胺等;预防穗瘟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或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预防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噻霉酮、噻唑锌、噻菌铜等;防治白背飞虱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噻虫嗪;防治褐飞虱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或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化学制剂,兼治二化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氯苯酰等,在二化螟对酰胺类药剂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慎用氯虫苯甲酰胺,可选用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甲维•甲虫肼,注意药剂轮换。
(3)突发病虫应急防控。稻瘟病:分蘖期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时立即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前3~5天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7天后第2次施药。细菌性病害:病区移栽前做好带药下田,大田田间出现发病中心要立即用药,沿海稻区台风暴雨过后要全面用药预防。二化螟:一般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或提前用药;对主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而重发区域,要落实区域综合治理措施。褐飞虱: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时对准稻丛基部喷雾。用药后5~7天要及时检查防治效果,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稻纵卷叶螟:生物农药防治适期为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
(4)科学合理防治。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时田间要有水层,防治稻纵卷叶螟及叶部、穗部病害要用细喷雾,防治超级稻病虫害时要根据田间生物量相应增加用药量和用水量,以提高防治效果;稻田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稻虾、稻鱼、稻蟹等种养区域和临近蚕桑养殖区域,需慎重选用药剂;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至抽穗期使用三唑类杀菌剂要掌握用量,不能盲目混用和加大剂量,以免产生药害;重视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每种药剂一季水稻上最多使用二次,延缓病虫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