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创新运用“平台思维”探索解决相对贫困显成效
景宁县是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在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以后,该县坚持平台思维,积极强化引导,通过重构生活生产平台、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金融助力平台、培育技术服务平台,解决相对贫困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全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14元和20005元,分别增长8.8%和10.1%;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81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204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61%,消薄任务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减少到8327人,全年减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672人,减少幅度44.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29元,同比增长14.5%。2019年该县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2020年10月成功承办了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主要做法是:
一、因势利导,重构生活生产平台。
(一)实施“易地搬迁”,助推“城乡融合”。为解决“村多居散”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共享率低的问题,该县全力实施“大搬快治”“大搬快聚”等富民安居工程,把下山脱贫、易地搬迁和解危解困结合起来,加快实现人口、资源、产业集聚,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能够均等享受城市化机会。同时在安置点建设产业园、引入来料加工、发展民宿农家乐,真正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如在澄照移民安置点引进总投资6.9亿元的宇海幼教木玩产业园项目,可为3000名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共出台五轮专项政策,投入资金20.75亿元,建设城乡安置点43个,搬迁高山远山群众30165人。
(二)推动“七次升级”,深化“千万工程”。为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该县坚持循序渐进,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七次升级”机制,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千万工程”,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提升。如在全域开展“我给房子洗个澡”“洁净村庄大比拼”等“洁化”活动 ;全面推进村庄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与基本小康相配套的“硬化”工程;持续开展“大家一起来种树”“花样村庄”等“绿化”活动;聚焦美丽乡村“夜的风采”打造有设计的“亮化”工程;建设融入“亭台楼阁榭桥”等中国建筑符号及畲族元素的“美化”工程;实施文化礼堂建设、文化节庆举办、文艺队伍打造等“文化”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主客共享”的“景区化”村庄。
二、立足特色,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一)做强“景宁600”,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一是做大规模。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景宁600”产业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农民增收项目和建立小农户创业奖励机制,鼓励小农户主动参与现代农业。通过三年努力,建成海拔600米以上生态基地9.53万亩。二是做严标准。依托电子追溯平台,进一步扩大产品准入和质量追溯范围,确保“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以上抽检连续六年实现合格率100%。三是做精品牌。健全“景宁600”加盟企业准入机制和质量安全体系,制定出台品牌申请加盟标准、品牌使用许可、商标使用管理细则,已将符合条件的小农户全部纳入“景宁600”体系。
(二)探索营销路径,帮小农户打开大市场。一是“飞柜”助销。依托与上海静安的“亲家关系”及温岭等地山海协作联盟优势,通过设立“飞柜”、开设品牌旗舰店、投放实体广告等方式,“景宁600”持续畅销长三角等市场,累计销售额达15.33亿元,平均溢价率超过30%,受益低收入农户4197户,户均增收3600元。二是线上促销。与中国邮政公司合作,构建“邮乐购”线上营销平台,同时疫情期间大力发展线上直播经济,破解山区交通不便的发展瓶颈。目前,“邮乐购”平台,已有七大品类125个“景宁600”精品产品上架销售,累计实现销售额1000余万元。三是抱团联销。创新开展低收入农户创业联盟行动,建成“市场主体+低收入农户”众创平台,为1300余户低收入农户提供订单式增收项目,带动户均增收近3000元。
三、强化支撑,建设金融助力平台。
(一)金融撬动,解决融资难题。针对“低收入农户因缺乏发展资金而增收无望,扶农资金因投放方式简单而未发挥明显效益”这一突出矛盾,该县深化农村金融扶贫改革,积极探索普惠型金融造血路径,创造性提出并连续三轮强势推进“政银保”扶贫小额信贷项目,通过“政府贴息、银行贷款、保险投保”的合作模式,对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进行“基准利率、3年授信、10万元以下”的金融帮扶。2011年至今,“政银保”共发放贴息贷款16223笔,贷款总额8.31亿元,受益低收入农户16156户次,壮大村集体经济67个,未发生一笔不良贷款记录,扶贫资金效益放大了近20倍。“政银保”扶贫模式还被列入全省26条经济领域改革典型经验。
(二)金融兜底,降低返贫风险。针对低收入群众主要由因病、因学致贫的情况,该县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创新推出“脱贫保、防贫保”兜底性保险项目,每年安排“两山”资金200万元为低收入群众以及刚脱离困难状态群众统一进行精准扶贫救助责任保险,在疾病救助、自然灾害、助学金等方面提供保险救助,重点解决低收入农户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费用报销后需要自行承担的费用,有效防止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致贫返贫。目前,“脱贫保”“防贫保”已实现低收入农户全覆盖,累计对低收入农户提供医疗、助学救助帮扶共计596.9万元,受益低收入农户2165人次。
四、找准关键,培育技术服务平台。
(一)聚焦留守群体,丰富就业技能。为进一步拓宽留守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该县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民讲习所、农民大讲堂、田间课堂等培训基地,聘请科研院所教授、培训机构教师、农业技术专家等各类师资,打响“畲乡月嫂”“惠明茶师”“民宿管家”等就业品牌,促成一大批低收入农户实现高质量就业。该县每年组织开展“惠明茶师”和“畲乡农师”培训近万人次;累计培训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从业人员上万人;累计培训“畲乡月嫂”6000余人次,其中4000多人取得了国家初级育婴师,不少农村妇女月薪超万元。
(二)聚焦外创大军,增强创业本领。该县外出人口占比达40%,在全国各地创办经营小超市、小宾馆、小水电等“三小”经济实体7500多家,但由于外出从业者多为相对贫困群众,学历普遍偏低,在遭受宏观经济下行、转型升级压力、管理人才缺乏等困难时,难以有效应对。对此,该县积极举办景商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论坛,送教到产业相对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川渝、陕甘城市群,同时对接北大、清华、浙大等名校资源,开设高端人才班、基础人才班、初级人才班三个层次, 在全国各地培育了一大批“畲乡经理人”。目前,共举办“畲乡经理”培训8期492人次;县域外各类经济实体年营销额达5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