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溪流性鱼类新兴产业,推进产业促共富
8月24日-25日,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新昌组织召开溪流性鱼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成立暨交流培训会,共同探讨我省溪流性鱼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丁雪燕、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加恩、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青松出席会议。省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38个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和养殖业主代表共80余人参会,会议由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马文君主持。
来自宁波大学、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以及衢州市、新昌县推广机构负责人介绍了马口鱼生物学特性、人工养殖和病害研究,光唇鱼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溪鱼产业发展等研究进展和工作情况,各市交流了溪流性鱼类养殖情况,讨论初定了《浙江省溪流性鱼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
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到溪流性鱼类产业是我省创新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是我省“十大主推品种”、“三大新兴产业”之一这一重要地位。要从认知上突破,技术上支撑,打破传统固有思想,通过品种选育开发、模式优化升级、配合饲料研发和加工运输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提升我省溪流性鱼类产业发展水平。会议还对团队下步运行作了具体部署,要求各小组、各地加快试验试点实施建设,做好相关工作计划和成果总结。
溪流性鱼类在我省自2006年左右开始养殖,最早是在新昌起步,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省内养殖品种以马口鱼、光唇鱼为主,香鱼、宽鳍鱲、台湾铲颌鱼、斑鳜、倒刺鲃、拟鲿等也有一定数量的繁育和养殖。以光唇鱼为例,2021年商品鱼产量已突破1200吨,年产苗1亿尾以上,结合相关第三产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浙江已成为全国溪流性鱼类育苗和养殖量最大的省份之一。
“十四五”期间,团队将通过分工协作,按照“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推进方式,聚焦溪流性鱼类全产业链共性问题与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与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全链发展与提质增效,将溪流性鱼类产业打造成为浙江渔业绿色发展和产业促共富新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