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变资金 颜值变产值 衢江区“五种模式”解锁乡村共富密码
“这一条清水鱼生产线已经建好12个鱼桶,放养了第一批一万多尾鲈鱼苗,预计商品鱼将在明年春节期间上市。”日前,在衢州市衢江区后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一期下棠基地,浙江事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潘婷介绍,基地占地面积117亩,建有9个生产车间,公司以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养殖清水鱼,可年产清水鱼3000至5000吨。
后溪镇下棠村地处江山港畔,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但受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集体经济收入并不乐观。2023年,在衢江区委组织部及镇党委的牵头下,后溪镇依托党建联建机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在下棠村、赤山口村、张村村、菖蒲垅村等村引入建设总投资约20亿元的工厂化循环水清水鱼养殖基地和企业生物技术中心,由浙江事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负责后期运营,打通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清水鱼主要是解决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问题,一个直径6米、深1.5米的鱼桶可养殖3000尾至5000尾鱼苗,可满足高密度、高产量、高质量、短周期的水产养殖需求,系统采用数字化管理,对水质以及鱼的生长过程进行全过程溯源。”后溪镇党委书记郑利刚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可长期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通过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公司每养殖一吨清水鱼,将给村集体分红不少于100元。“目前,项目已带动1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户增收超过1万元。”
除了探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清水鱼,实现“村村有分红”,衢江区还打造了“户户有收益”的跑步鸡、“人人有工作”的寿光菜、“家家有收入”的共富菇和“时时有收入”的宿集化等其余4种助农共富模式,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位于黄坛口乡茶坪村“日夕山中”民宿,连日来吸引一拨又一拨来自杭州、上海的年轻人入住。“民宿自去年10月正式运营以来,游客络绎不绝,去年营收近30万元。”“日夕山中”民宿负责人、茶坪村乡村宿集长吴玉快介绍。
针对像黄坛口乡这样的山区乡镇村庄资源碎片化变现难的问题,衢江区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等资源,引进西坡集团、睿达文旅等知名主体,因地制宜打造精品宿集,从品牌建设、业态培育、链条完善、服务提升、人才招引等方面发力,集中要素推动宿集产业市场化发展。目前已在黄坛口、高家、莲花、峡川等多个乡镇开展打造,实现村村有民宿、时时有游客,走出以乡村旅游激活三产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近年来,衢江区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一镇一产业、一村一品’建设,打造清水鱼、跑步鸡、寿光菜、共富菇、宿集化等五种助农共富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16630元,增幅9.1%,排名全市第一。”衢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发展优势,持续打造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