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打造“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为乡村振兴增添文艺成色

2024-02-21 10:03:10

信息来源:海宁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海宁市充分发挥文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创新开展“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培育工作,以“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最亮底色。2023年全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在海宁召开。

一、因地制宜,精准匹配乡村文化需求。一是培育特色品牌。根据各村发展现状、区位优势、特色资源等实际情况,以艺术元素唤醒乡村,培育乡村文化品牌。丁桥镇梁家墩水彩艺术村、周王庙镇云龙蚕桑民俗村获评“乡村悦心”首批嘉兴市级艺术村落。周王庙镇上林村和硖石街道西环村分别以书法村和雕塑村入选2023年全省“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名单。二是满足多元需求。在充分挖掘村域现有文化资源、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做好“文艺+”文章,不仅突出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传统艺术,更是结合各村特色,将范围拓展到棋类、草编、蚕桑、蓝印花布等其他各种门类,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发挥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重塑乡土文脉。将文化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对村落环境进行艺术化改造,形成了极具艺术特色的乡村环境。如盐官镇桃园村深入挖掘“棋文化”特色亮点,投入230万实施“十个一”工程,打造“棋艺十景”。丁桥镇新仓村以梁家墩景区为核心,对村庄进行人文赋能,建造零一美术馆、海宁皮贴画馆、一间・平龙艺术空间等多个文化场景,总投资超500万元。

二、引育并举,充分激发乡村艺术活力。一是引进艺术名师乡贤。探索“艺术家驻村”模式,聘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国祥老师担任文艺村长,引入水彩艺术大师马白齐、平龙。推动名家工作室建设,书法家陈浩,灯彩传承大师胡金龙、王丽琴等一大批艺术大师扎根乡村。引导各类文艺乡贤参与培育工作,如盐官镇桃园村引进中国象棋地方大师、桃园村乡贤杨逢春入驻,许村镇科同村依托乡村电影放映人、浙江省最美乡贤徐九斤,培育打造了“光影故事村”特色品牌。二是培育乡土文艺人才。通过“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培育,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袁花镇镇西村以农民画艺术中心为主阵地,邀请名家名师定期举办创作培训班,诞生了赵耀芬、陈炳兴等优秀的农民画创作者,作品获得国家级奖16次,省级奖43次。丁桥镇新仓村开展艺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画家,创造的作品5次进入国家级全国美展,3次进入民间性全国展,50余次进入浙江省省级展览,梁家墩零一美术馆被授予“浙江展览馆艺术实践基地”称号。截至目前,海宁市共有各类文艺团队1900余支,文艺骨干5000余人。三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赋美潮城”等系列活动,让戏曲、舞蹈、书画、摄影等各类艺术进入乡村。同时,举办全国性文化艺术活动,如科同村连续举办三届“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300多名演员、编剧、导演及其他影视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自培育工作开展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展览9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

三、以文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构建联动机制强化保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培育工作推进,构建协会、场馆、成校、乡贤、镇村“五方联动”共建共享推进机制,定期召开培育工作推进会。制定出台《海宁市“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综合考评办法》,目前已完成首批14个村的培育工作,确定第二批培育名单,力争通过三年培育,全市累计建成40个各具特色的精神共富示范村。二是加快文旅融合业态发展。促进艺术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创意引擎,培育乡村文创,带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如黄湾镇大临村依托蓝印花布、彩色拷花布非遗文化品牌,着力打造蓝印花布旅游研学路线,创新设计创作蓝印花布服饰、拎包、发簪等系列旅游文创产品30余件,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40万元,带动村民最高增收3500元/月。三是聚焦数字文化赋能升级。依托数字化改革,推进公共数字文艺建设转型升级,开发打造艺术振兴乡村应用新场景。创新推出“文化共富卡”数字服务平台,并独立上架“浙里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普惠”为原则,进一步强化全民普惠文化保障,为群众提供参观、购书、电影观影、艺术体验、景区游玩等多样的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艺术乡建”服务水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