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硅谷”的新质生产力

2024-03-21 09:08:41

信息来源:平湖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当AI技术遇上农业生产,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反应?

春和景明,位于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龙萌村的京东方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正在给出答案:自主研发的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AIPaaS(Agriculture Intelligence PaaS,设施农业智慧种植)可以自动判断蔬菜生长状态、提醒采收、自动检测害虫种类及数量、输出植保方案、自动识别克重……

“以前人凭经验和感觉调控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现在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慧温室的农业种植深度结合,像给地块、叶菜拍‘X光片’一样,依托算法与种植环境和植物生理学数据,交给系统自己调整。”浙江后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清对AIPaaS的优势如数家珍:“以精密的智能控制确保系统顺畅协作,最低限度地使用水、能源和肥料,实现节省人工30%,产量提升20%以上的实际效果,让作物处于最佳生长条件,真正使得种植者的经验变成数据。”

从现代化到智能化,不止一个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置身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东郁集团的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长三角最大的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荷兰福纳瑞园艺种源中心等现代农业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蓝城·三菱蔬菜工厂、绿迹数字生态工厂、智农生态水湾等新场景让人大开眼界,中以(以色列)设施农业示范园、千瑞翔智慧无人机星创天地等突破性成果已经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带着“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光环,致力于打造“农业硅谷”,平湖农开的新质生产力开始显现。

一,从“靠人力”到“靠算力”,颠覆农业的颠覆性技术。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

具体到农业领域,无人农机智能种田、设施蔬果四季供应、沙培水培气雾培也能种菜……创新科技不仅拓宽了农业的时空边界,还能缓解耕地资源有限、人力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眼下正是头茬沙培芹菜种植的季节。在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栽培床上已铺好松软的沙子。“沙子通透性好,培育的蔬菜根系发达,病虫害少,产量也比土培高出20%。”占地120亩的园区内,郭东明是唯一一位数字化管理员,打开数智管控APP,13个大棚的实时监测画面和作物温度、湿度等生长数据一目了然。系统还能“思考”,根据监测数据操控遮阳棚、调节水肥比,让农作物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丰富产量的同时,沙培芹菜的种植技术也让忙碌的农民获益颇多。在农场打工的泗泾村村民夏阿姨说:“采收的时候很轻松,不用松土,直接一拔就好了,比以前传统的种植方法干净多了,之后稍微拿水冲洗一下,芹菜就很水灵。”

不远处的蓝城·三菱蔬菜工厂,同样“颠覆力”惊人。全封闭式育苗箱,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在仅17平方米的育苗室内,水、肥、气、热、光等植物生长元素全部利用计算机进行智能控制,为蔬菜育苗提供“最佳环境”,有效提高了蔬菜育苗效率——一次可育苗3万余株,全年满负荷运行可育苗100万株,育苗效率是普通温室育苗的 8 倍以上。同时,即摘即吃的高端品质,也让它畅行高端市场,亩均产值提高了10到20倍。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农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它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迈向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未来。”广陈镇副镇长王斌表示,平湖农开积极推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集聚,已建成水稻、设施蔬菜2条全产业链,目前正围绕种子种苗、设施装备产业链延链补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新技术更上一层楼。

二,从“体力活”到“技术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

八个月前,平湖市人民政府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长三角现代设施园艺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建项目合作协议》。项目依托国内设施园艺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建立长三角现代设施园艺产业示范园。八个月后,李天来院士团队孵化的第一个现代设施园艺产业化项目在平湖农开落地。该项目将成为全国集中展示高端设施园艺农艺农机融合轻简化生产技术,并对外输出技术和服务的总部基地,实现果蔬种植促共富的美好愿景。

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平湖农开自2017年成立伊始,就紧盯全球农业领军企业招引龙头项目、集聚高端人才,连续五年举办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相继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签订战略协议,组建“清华长三角平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成立浙江大学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研发突破,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省级高端人才3人、博士9名、硕士51名。

李东亮是平湖市引进的硕博高层次创业类人才,也是首届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类一等奖得主。2018年,他带着参赛项目“农业智能无人飞行器”,在平湖农开创办了平湖千瑞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植保无人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服务。

近期,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应用无人机技术,共享科技创新红利,李东亮借助千瑞翔智慧无人机星创天地又忙着开办农机培训班,面向社会招收、培育、孵化农业人才,让更多有志于深耕农业发展的年轻人来平湖创业,解决了农业机械技术“没法学、无人教、干不久”的老大难问题,也实现“老农创客”带“新农创客”的良性循环。

三,从一元主导到多元融合,塑强新赛道中的竞争优势。

前不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开展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工作,浙江省财政厅落实资金9473万元,支持15个县聚焦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创客孵化园建设,以及“土特产”品牌培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平湖凭借着星科农业等一批粮食产供销企业主体,“稻渔米”产业成功入选全省首批试点。

去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现代农科技创新中心引进3种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巨型水稻品种,分别在广陈镇试验基地试种12.5亩,探索成功巨型稻+淡水澳龙种养模式。

据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王玉龙介绍,巨型稻能够充分发挥秆高、茎粗、叶茂、稀植、水深、晚造、再生能力强等优势,为蛙、鱼、虾、蟹和泥鳅等养殖动物提供遮阳、通风、适的理想生长栖息环境;稻田中的鱼、虾等能大量摄食稻田中害虫幼虫,可有效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发生;稻田中鱼、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的使用。能够构建形成一个生态、立体、高效的种养体系,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达到了“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的目标。

在这个项目的阶段性评价会上,来自浙江省农科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扬州大学等的行业专家对平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探索的“巨型稻+渔业”综合种养模式予以充分肯定。专家们表示,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共富,还保障了生态安全、田园风貌,让当地展现出江南“新鱼米之乡”的现实样貌。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新在其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平湖农开围绕农业硅谷、农创高地的发展定位,深耕农业产业、强村富民,加强“农小二”、农创客、新农人力“三支”队伍建设,做深做精“广陈”模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