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天凝:“乡村网红”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近年来,嘉善县天凝镇积极探索“乡村网红”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招引培育了“嘉善小阿妹”李雪雯、洪溪村第一书记陈俐勤,新农人蒋瑜佳等一批“乡村网红”,布局建设了“水塔书吧”等“网红打卡地”,创新设计了“天天”“凝凝”“杏福米”等系列时尚“IP”。依托“乡村网红”的辐射效应,服务资源不断由“线上”向“线下”聚集,乡村振兴底色更足更亮,累计帮助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260 余个,助农增收超过200 万元。
一、巧用“网红效应”提前谋篇布局,和美乡村“人气旺”
一是从线上种草到线下结果。引入“乡村网红”元素,邀请“嘉善小阿妹”李雪雯等本地“大 V 网红”,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文旅推介类优质短视频和文章,吸引更多流量。自和美乡村投入运行以来,已在各级平台发布短视频10余条,点击率达10万。2024年春节期间,推出“寻找最‘杏’福的年味”新春游园系列活动,通过“网红”推介,吸引4.5万人次游客,实现文旅收入150万元。二是从一个网红到一群能人。在“嘉善小阿妹”带动下,“熊厂长”等一批网络红人自发为和美乡村推介,来自中医、剪纸、蠡壳窗等不同领域的 5 名非遗传承人定制开展“文化能人”等研学体验活动,推介当地特色非遗,吸引大批游客体验。三是从一棵银杏到一步一景。 融入时下流行的“打卡热”,蒋村村规划了一条“十、百、千、万”(十里水漾、百年市集、千年银杏、万亩良田)country walk 游线,打造了木言木语“微景窗口”、水塔书吧、千年银杏等“网红打卡地”,同步带动小妹餐厅、银杏餐厅、牛桥头小酒馆等“网红经济”,相继推出营庭院式“小店”-“围炉煮茶”“后备箱集市”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乡村文旅经济强劲发展。
二、聚焦“特色非遗”破解流量密码,乡村振兴“账单红”。
一是“非遗文化”促进“土洋结合”。推动杨庙雪菜古法腌制规范化、精细化,引导本地 800 多户雪菜种植户集约化发展,10家雪菜厂兼并重组为 3 家,实行统一腌制、统一回购、统一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农户种植1亩雪菜可以腌制400坛,由非遗工坊统一收购,单价比农户散卖高约15%。2023 年,嘉善县非遗馆雪菜分馆成功获评省级非遗工坊,杨庙雪菜赴成都、杭州等各地参展6场次,进一步打响“杨庙雪菜”地理标志金名片。二是“厂播模式”培育“网红优选”。聚焦雪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搭建雪菜非遗共富工坊,汇聚蒋瑜佳、蒋惠云等一大批新农人类型的“乡村网红”。蒋瑜佳抖音账号“杨庙旗舰店”场均销售额1.2万元,粉丝突破 8.8万;蒋惠云的东麟湖牌雪菜跟随神舟十一号、十三号载人飞船两次登上“太空”。同时,在田间地头、一线车间积极探索“工厂直播”,2023年,直播间单日观看人数峰值超 1万人次,成功推动雪菜线上年销量同比“翻一番”。三是“强村计划”推动“产链共富”。在“乡村网红”带动下,通过成立雪菜品牌指导站,打造“企业自有品牌+集体商标”双品牌模式,培育雪菜、大头菜自有品牌29个,获专利85项。大力实施“强村计划”,推动项目所在的两个村和全镇9个经济薄弱村成立“强村共富体”,每个村以300 万元资金入股雪菜非遗工坊,每年获取 10%保底分红收益,并吸纳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农民年均收入从不足 2万元增加至5 万元。
三、升级“辣妈宝贝”赋能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劲头足”。一是培育孵化让品牌效应更有声有色。持续扩大“辣妈宝贝”金名片影响力,打造“辣妈直播间”工作品牌,启动镇级“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将长期从事乡村公共文化工作的退休干部、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等纳入培育名单。着力建设“乡村网红”孵化载体,成立“共富学堂”,累计开设直播营销、手机摄影等理论加实践公益课程10余期。目前,以兴村治社名师陈俐勤为核心的“辣妈主播团”长期为辖区及周边乡镇有需求的农户直播带货,累计销售土鸡、大丽花、小番茄等特色农特产品 1 万余斤。二是云端传播让理论覆盖更有形有效。创新推出“我想对‘凝’说”线上宣讲推介活动,打破线下宣讲“一时一地”的局限性,累计发布短视频750余条,推出短视频专题12期,围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美庭院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等 10 余个主题开启直播,各类视频浏览量达100 万+。三是民情速办让百姓幸福更可感可及。“线上+线下”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线上”由“辣妈直播间”依靠深入群众的优势,第一时间汇聚实时民情。“线下”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小社会议等形式讨论群众重点关注的如公交车站点设置等热点问题,并及时反馈答复,形成“网络直播、民意纾解、反馈总结”处理机制。“辣妈直播间”已解答反馈妇女群众咨询 100 余人次,推动办结民生实事 50 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