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春耕备耕增效提质
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建强基础设施、迭代种植技术等举措,全力保障好、建设好、利用好高标准农田,助力农业生产增效提质。目前,该区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达80%,获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20—2023年连续4年获评全省“产粮大县”;2023年该区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2024年3月,全省春耕备耕送科技下乡活动在该区举办。
一、优化运行机制,强化要素支撑
(一)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短缺困境,统筹摸排全区农田水利资产,通过股权投资、合作经营及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融资,以存量资产的盘活收益反哺农田水利建设。如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水利集团公司,开展上浦闸产权化试点,盘活滩涂农用地、三四线堤塘等存量资产,为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资金110亿元,获评省“水利投融资改革”典型案例。
(二)实施全过程项目监督机制。出台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实行建设周期全过程管控,每月对工程材料、隐蔽工程、主体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等环节开展巡查评估,同时实行施工方—监理方—属地—专家(部门)四级验收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效,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率、2023年项目完工率、2022年项目竣工验收并上图入库率均为100%。
(三)创新长周期风险防控机制。设立区级农田水利维修专项资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以丰惠镇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上虞驿亭镇全域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等项目为重点,实施“工程质量+管护服务”试点,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对保障期内因工程质量缺陷造成的农田设施损坏进行全额赔付,提高农田建设工程质量。
二、布局基础设施,夯实安全根基
(一)提升宜机宜耕环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相结合,合理布局机耕路,建设下田坡、桥涵、错车点等附属设施,实现道路和田块的顺畅衔接、互联互通。近5年累计新改建机耕路85公里、下坡埠7000余处,实现高标准农田机械作业通达率100%、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25%。
(二)升级灌溉排水体系。推进灌区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改造,提升改造机埠泵站332座、灌排渠道77公里,完成河渠护岸衬砌46公里、疏浚63公里,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一体化体系。建设灌排“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通过实时监测闸口水位、瞬时流量等数据,为水资源科学调度和水旱灾害提前预警提供支撑。目前,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75%提升至90%,2023年农业灌溉节水1.3亿立方米。
(三)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回用—生态修复”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路径,建设“生态截流沟”,将田间排水集中纳入截流沟,通过沟内沉淀和水生植物净化后排入河道,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风险。搭建水稻虫情智能测报预警网络,通过灯光或性信息素诱集、智能识别系统,实时监测田间虫害发生情况,截至目前,该区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22.71万亩,累计建成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5个。
三、迭代种植技术,提升单位产能
(一)持续推进机械化耕作。畅通农机“产—学—研—推”链条,协调浙江小精农机、杭州赛得林智能装备等农机制造企业,开展杂交稻机插秧技术装备研发,打造杂交稻钵苗移栽机等4套装备,解决高速栽插等技术难题,提升杂交稻亩产约12%。2023年,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2%以上。
(二)着力推动科技育种。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绍兴市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品种—“舜达135”,获评省主导品种,实现亩均增产10%以上。建成良种生产基地2.3万亩,年繁种1200万公斤,常规稻供种量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
(三)大力推广专业化服务。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组建15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推行“责任农技师—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服务模式,带动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转变生产方式,辐射面积超5万亩。2023年,该区获评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