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加快土地流转“转”出乡村振兴新“生机”
普陀区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盘活丢荒、闲置耕地,唤醒“沉睡”土地资产,大力推进规模农业发展,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突破2.8万亩,产量8069吨,同比均增长30%以上。
一是加快土地整治推动“小田并大田”。对零碎地、交错地、抛荒地集中流转,通过“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改变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标准不高等问题,变“低散农地”为“高效农田”。从农田所有关系入手鼓励连片流转,对家庭承包地集中流转率达到85%以上或新增流转200亩以上的村集体在市级奖补基础上给予补助奖励。2023年,该区开展农田建设及整治近3000余亩。累计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98万亩,占全区农村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65%。
二是加大培育力度鼓励“小农转主体”。推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经营主体集聚,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对符合条件的规模粮油、蔬菜种植大户给予资金补助,对新获评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经营主体给予奖励。2023年补助规模粮油、蔬菜种植主体80余户767万余元。累计培育家庭农场264家、专业合作社154个,38%的流转土地实现10亩以上规模经营。
三是加速项目招引力促“一产转三产”。构建“现代科技+生态农业+农业科研+研学旅游”融合发展格局,通过农民丰收节、共富市集等节庆加大招商力度,引进蘑菇方仓、设施蔬菜基地、现代农业科创园等规模农业项目,加快农旅深度融合。2023年落地农旅融合项目8个,总投资2.3亿元。普陀田园综合体接待旅游人数35.18万人,旅游收入超3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