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问诊“鬼稻”
日前,在诸暨市姚江镇上联村的水稻种植田块,迎来了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省种子管理总站等单位的专家,就该市部分水稻种植田块杂稻增多现象进行现场踏勘鉴定。
走进上联村一农户的水稻种植田块,只见问题稻田已被警戒线围起来。看见专家一行,农户就指着杂稻说:“往年也有这种情况,但今年特别严重,我们都怀疑是种子的问题。”沿着该农户手指方向,专家仔细观察起了杂稻,并对稻穗和谷粒部分进行查看、分析。
除了姚江镇,一上午的时间,专家组还先后前往陶朱街道、大唐街道等地的问题田块,就杂稻问题逐一查看。经过一轮的走访,专家发现出现的水稻杂株类型基本一致,属于矮杆早熟品种,株型松散,穗型松散易落粒,剥去谷壳后糙米呈红色。专家组认为,该类型杂株系田间落谷后经自然选择、逐年累积形成的品种,在农业上称之为“杂草稻”,也称“鬼稻”,并非种子问题。“按照现在的情况,如果再连续直播,杂草稻的情况还会愈演愈烈。”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春寿说。
据了解,杂草稻生长前期,植株形态特性与栽培稻基本相似;进入分蘖期后,在生物学特性上与栽培稻差异明显,具有株高偏高、叶色偏淡、分蘖数多、茎秆细柔等特点。此外,由于杂草稻的落粒性强,边成熟边落粒的特性还能成功躲过农户的收割,从而形成年年生、年年长的情况。
面对“杂草稻”这个“不速之客”带来的水稻品质下降、水稻产量减少等情况,李春寿表示,采用育苗移栽是目前解决杂草稻丛生的有效措施。接下来,诸暨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将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户普及解决方法和有关防护、管理知识,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