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探索五种助农模式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4-09-04 08:40:09

信息来源:衢江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年来,衢江区创新探索“清水鱼”“跑步鸡”“寿光菜”“共富菇”“宿集化”等五种助农共富模式,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16630元,增幅9.1%,排名全市第1。

一是探索“清水鱼”模式,实现“村村有分红”。采用“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经营模式,由浙江事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负责后期运营,以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手段,在后溪镇下棠村、赤山口村、张村村、山塘村、菖蒲垅村等村建设总投资约20亿元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循环水清水鱼养殖基地和5500平方米企业生物技术中心,打通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着力打造省内现代设施数字渔业养殖标杆示范,因地制宜走出具有衢江特色的现代设施数字渔业发展之路。项目建成投产后,可长期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通过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公司每养殖一吨清水鱼,将给村集体分红不少于100元。

二是探索“跑步鸡”模式,实现“户户有收益”。坚持“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企业+村集体”的模式,由村集体、农户以劳动力或土地资源入股参股合作社,构建“企业免费提供鸡苗及脚环、农户签约养殖、平台统一回购销售”的跑步鸡特色惠农模式,将个体农户链接进产业链条,整合零散资本成龙头项目,让广大农村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目前,莲花基地已出售跑步鸡9000羽,产值达9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9万元以上,周家、杜泽、峡川3个基地已全面建成,预计2024 年基地年产“跑步鸡”25万羽,可为养殖户增收150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三是探索“寿光菜”模式,实现“人人有工作”。依托“寿光—衢江”农业产融共富模式成功经验,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将种植大棚分租给农户种植,由运营公司提供“六统一”全链式服务(统一流转、统一建设、统一服务、统一监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引导当地农民由“产业工人”向“共富合伙人”转化。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周边农民工就近就业,实现“闲地变园区,闲人变工人,闲时变农时”。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吸纳产业工人100人以上,每年可带动农户增加工资收入300余万元。园区二期计划以“统一招租,分包到户”方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有50多个农户报名加入“共富合伙人”。

四是探索“共富菇”模式,实现“家家有收入”。推行“政府支持+国企投资+农业主体运营+村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参与”抱团入股“花菇”共富模式,推动政企村农结对共建,合作期内投资主体及各入股村每年可通过“租金+分红”形式分配120万元固定收益,有效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时,积极推进闲人变能人、闲房变菇房的“共富菇房”建设,推广“菌棒赊种+闲置农房+保底收购”方式,吸收希望新村及附近村民约30人就业,带动全区农户打造“菌菇厂”。如,农户利用农村空置农房种植花菇,100 平米场地一年可种植1.3万个菌棒,产出2.5万斤左右鲜菇,企业保底收购价5元/斤,除去成本,可实现第一年收回成本、第二年起利润超6万元。目前,项目一期已全面建成投产,预计每年可种植100万袋花菇食用菌,年产值达1200万元。

五是探索“宿集化”模式,实现“时时有游客”。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等资源,引进专业团队,因地制宜打造精品宿集,从品牌建设、业态培育、链条完善、服务提升、人才招引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发力,集中要素推动宿集产业市场化发展,串珠成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断释放文旅融合集群效应,目前已在高家、莲花、峡川等多个乡镇进行推广,激发宿集潜力,实现村村有民宿、时时有游客,走出以农村旅游激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如,黄坛口乡茶坪村,招引西坡集团、睿达文旅等知名主体打造茶坪宿集,一年内吸引游客30万人次,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6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200万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