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锻长板补短板稳步推进渔农业现代化先行
一是内挖外拓稳粮仓。聚焦耕地化碎为整、占补平衡,完成“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近1.5万亩,连续3年耕地总量净新增。新建高标准农田6909亩、新增“多田套合”10532亩,全年累计播种粮食面积10.22万亩,产量0.69亿斤,实现“五连增”。坚持向海图强、向海要“粮”,推进入渔基里巴斯、阿曼海域,远洋捕捞产量增长8.6%。
二是创新提质增活力。大力开发盐碱地,累计垦造盐田7000余亩,联动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打造盐碱水低成本淡化、循环利用等标志性成果,“盐田稻”亩产突破550公斤,增长24.6%。首创制定《海岛农业设施大棚建设标准》,填补了全国海岛地区设施农业建设标准空白。克服海岛缺地缺水难题,创新本岛“规模基地”+海岛“蔬菜工厂”发展模式,全市规模设施蔬菜面积达4700余亩,实现翻番。
三是强弱补短抓全链。立足鱼、贝、茶、房等七类农特产业,集聚优势、强弱补短,农文旅融合推进“土特产”全链发展。海岛乡村“土特产”产业链产值创历史新高,“一条鱼”“一粒贝”总产值分别突破1175亿元、13.9亿元;“一间房”新盘活利用闲置农房640套、累计5600余套,营业额达15亿元。“嵊泗贻贝”“舟山小黄鱼”入选全省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普陀佛茶等9个产品列入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