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交流:嘉兴市构建“1+3+4”工作模式,全力保障第三次土壤普查高质高效推进

2025-03-10 14:21:50

信息来源:嘉兴市土壤普查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嘉兴市以“1+3+4”工作模式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即“1家总体负责,3层分项协作,4级同频共振”,强化“协同会战”,全力保障土壤三普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其中,“1”为建立以市三普办为中心枢纽,总体负责一盘棋推进的工作机制。“3”为土壤普查办+专家团队+技术支撑单位3方协同的高素质工作队伍。“4”为保证省、市、县、镇4级联动,上下同频共振的工作模式。

一、强化统一组织,实现同频共振

围绕形成高质量的三普成果,突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通过强化全市统一谋划布局,统一构建工作体系,统一组建人员队伍,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调度指导,统一培训质控体系,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一张作战图”整体推进的局面。作为全省唯一由地市全过程统一组织招标的地市,通过科学制定招标遴选方案,及早确定了全省技术最优的内、外业和成果编制的支撑单位,为普查工作统一组织实施和顺利推进赢得主动。市级统一组织下,坚持省、市、县、镇四级普查通道的畅通,保障推进外业全过程上联下达。市级三普办先后8次组织全市专题培训(会议),邀请省三普办领导和省级三普专家到会指导,培训覆盖到所有县、镇两级技术人员,确保国家技术规范和上级要求在各环节质控中“一贯式”严格落实到位。成果编制由全省成果编制的核心成员单位总负责,保持省、市、县三级成果统筹一致推进,保持进度和质量无缝衔接,确保普查全过程协同联动、高质高效推进。

二、突出技术要求,严格全程质控

普查全过程由不同分工的专家组分别负责关键环节的质量把控。特别是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外业调查采样和成果编制工作,均由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长期从事土壤学科研的单位承担,主要参与人员为土壤学相关专业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占比超过90%,突出整个普查过程的技术性要求。市三普办不定时组织专家会商,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特别是剖面资料以及样品检测数据的逻辑性分析等难点,由省权威专家不定期驻点或跟踪指导,确保不留盲点和死角。内、外业资料数据100%由县级自查自纠、市级专家库成员审核后提交,市三普办及时组织各县(市、区)交叉复核后整改,外业样点复核率超过70%,内业存疑数据100%开展溯源关联分析及复检复测。特别是剖面样点,市三普办及时汇总省级专家反馈的全部问题,及时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省剖面专家指导组组长、成果编制单位技术负责人、剖面采样负责人,以及全市剖面质控员等参会,逐一明确每个问题整改方向,一些问题较大的样点进行了及时重采,坚决不将问题留到成果编制阶段。2024年下半年我市三普内、外业工作均高分通过省级验收。

三、体现地方特色,精谋成果编制

我市全域为水网平原地区,土壤类型相近、种植结构类似。为保证工作协调性和连贯性,市、县两级成果编制任务均由浙江省农科院负责承担,确保成果形成过程逻辑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各种专题报告、电子矢量图件、土壤志与土种志的编纂等工作分别由相关专业方向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专家承担,确保成果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圆满完成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务,我市认真贯彻上级要求,因地制宜超前部署谋划特色专题成果。除国家和省指定任务之外,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专题:一是建设市县两级典型土壤剖面标本库,为今后土壤资源保护和科普宣传保存宝贵样本;二是开展特色作物土壤微生物健康专题调查,为后续深入推进健康土壤培育提供基础依据;三是建设全市土壤数据库平台,开发农田土壤与耕地质量业务管护服务,进行土壤资源调查与监测“一张图”管理,为耕地质量评价与精准提升提供相关分析服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