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聚焦“补短、提能、增品”全域推进环境整治 | |||
| |||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目标,持续放大海岛乡村特色,通过“补短、提能、增品”等举措,推动渔农村全域风貌提升,努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聚焦补短,持续巩固“三大革命” 一是深化农村“五清”、农田“五无”。通过实施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从村庄环境整治“小切口”入手,推动乡村风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以村庄“五清”整治、农田“五无”为标准,持续深化“两田”治理,开展耕地抛荒和“冬闲田”综合整治利用专项行动,特别是对东西快速路、北向疏港公路等主干道沿线两侧农田进行巡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整治,整治抛荒耕地3200亩。全市渔农村环境整治“二星级”以上行政村达到200个,其中“三星级”村140个。二是一体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联合市城管局制定印发《小岛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小岛垃圾集置点建设管理规范》等5个标准规范,进一步提高海岛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全市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7%。持续推进渔农村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全市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7.82%。三是全方位夯实长效治理。建立渔农村环境问题动态发现整治机制,开展“无人机巡查+人工督导”的拉网式排查,夯实“村主体责任+重点户引导”的责任体系,强化村规民约“自律+他律”的常态化巩固制度,织密筑牢渔农村环境整治责任网格。2024年,重点整治房前屋后乱堆放、农田脏乱等问题420处,累计清理生活垃圾1.6万吨、废弃杂物1500吨,推动环境整治从“突击整改”向“常态长效”转变。 二、聚焦提能,深化实施“三大提升” 一是推进农房改造。加强与资规、住建、城管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大宅基地房地一体监管、超面积庭院整治、破旧房屋改造等力度。通过与中国美院的校地合作,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村渔农村风貌设计与改造提升,累计完成农房改造1271栋。二是推进管线序化。围绕村庄重点区域、重要场所,实施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两清两合”整治,推进渔农村空间梳理,累计管线序化15个村。三是推进村道提升。重点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提升老旧路、畅通入户路,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村道提升37个村,打造以集成落地“三大提升”为核心的花园村庄5个。 三、聚焦增品,全力推进“三个转变” 一是精致向精美转变。立足海岛资源禀赋,编制全省首个市级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创新推出“百里海乡画廊”五年创建方案,集成渔农村道路、污水、垃圾等7项建设与管理标准,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全域覆盖。累计建成海上共富带、陆上精品路5条,打造省级未来乡村12个,和美乡村覆盖率突破60%。定海区、嵊泗县入选全省农房改造“三大行动”试点,“百里海乡画廊”获评全省和美乡村十佳案例,成为展示舟山海岛韵味的“金名片”。二是单村向组团转变。按照市域一体理念,聚焦发展轴,整合共富带、精品路、和美村等资源,加强重点村建设,并通过名村带动、农创客推动、农文旅联动等模式,实现多村联动发展,2025年,重点培育大黄杨尖村等组团片区5个。三是颜值向产值转变。引导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一品”谋划实施发展前景好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达7.4亿元,经营性收入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7.1%,总收入增幅位列全省第三;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以下行政村,提前1年完成市定相对薄弱村消除目标;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90%以上。 | |||